人到晚年要牢记,父母和儿女,并不是“一家人”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09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我们一直以为:“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”

事实却告诉我们:“进了一家门,不一定是一家人。”

很多道理,其实是“矛盾对立统一”,不能从单方面去解读。

作为父母,在中年的时候,辛辛苦苦打造一个家庭,有儿有女,有钱有房。

可是父母很老的时候,就要牢记,父母和儿女,并不是“一家人”。

若是记不住,祸患就来了。

01

父母的家是大家,儿女的家是小家。

在我的老家,有一种不成文的习俗。

一个家里,有几个儿女。不管哪一个儿女结婚之后,在父母家住两个月,就要和父母分开住。

穷困的家庭,不能建房子,就在老房子旁边,搭建一个小木屋,就算是“新的家庭”。

儿女都搬离了父母家,这是“开枝散叶”的喜事。

那些一直都无法离开父母家的儿女,意味着他们没有成婚,有打光棍的嫌疑,会被人笑话的。

顺着习俗,日子往下过,就会发现,父母和四个儿女,就成为了五个小家庭。

逢年过节,儿女提着礼物上门送祝福,吃团圆饭,这时候大家是一家。节后,大家各自回小家,各自赚钱,劳作,这就是各自一家。

农忙的时候,大家集中力量,把农活干完,也不会细细算工钱;农忙之后,又是各自劳作,若要帮忙,都得欠人情了。

被人欺负的时候,大家一致对外;没有人欺负的时候,大家各自保护自己,偶尔也有内部矛盾,导致几个小家互相攻击,为难。

谁家落难的时候,大家搭把手,送点钱财,也不要归还;家庭富有的时候,谁都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,也保持关系平淡。

大家和小家交杂在一起,又分得清清楚楚。

特别是金钱方面,礼尚往来和借钱还钱,是一定要搞清楚的。正所谓,亲父子,明算账。

因为有了风俗习惯,持家的规矩,家庭的发展,是顺顺利利的。

02

父母和儿女长期是一家,只会互相伤害。

清代乾隆,一出生就按照宫里的规矩,跟随了养母。

乾隆的生母,按照规矩,把侄儿弘昼作为儿子来养。

宫里制定这样的规矩,就是为了防止作为皇后或者妃子的母亲和儿子长期生活,产生太深厚的感情,联合起来,拼命争夺皇位。

乾隆成为皇帝后,为了弘扬孝道,对生母就特别好。

生母呢?心却向着弘昼,当着乾隆的面,索要钱财和爵位。

有一次,弘昼拦截了造币局的钱财,按律法要发配边疆的。乾隆的生母知道后,多番求情,还说弘昼从未见过大批量的金子银子,因而想要见一见。

当然,乾隆也没有任由生母拿捏自己,而是把生母身边的宫女、太监,都严格管教,封锁了各种政务消息,避免了生母干预朝政。

非常明显,乾隆对生母,也是保持了距离的,坚持了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的古训。

父母和儿女保持一定的生疏,这是持家的方法。反之,家里的人,都不好受。

其一,父母没有了尊严,活得小心翼翼。

在历史上,有一个关于“百忍堂”的故事。

唐代的张公艺,九代同居,也很和睦。大家对此很好奇,问:“有什么秘诀?”

张公艺没有回答,只是写下一百个“忍”。

说起来,张公艺是找到了晚年处事的方法,但实际上,他是很烦恼的,什么都要忍,什么都说不得。

人老了,在儿女面前,过着小心翼翼的日子,说话不能多,也不能大声,就是提出建议,也要察言观色。

一个老人,这不是很卑微吗?很为难自己吗?

其二,儿女婚姻不幸,总被老人搅黄。

也有一些老人,死活不会改掉自己的脾气,总以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,什么都要管。

对儿女的婚姻家庭,总是提建议,要是不落实,就闹起来,反复指责。

经历过老人折腾的儿女,多半是婚姻不幸的。孙辈也会被老人溺爱,变成败家子,学习成绩无法保障。

父母到了晚年,应该看清楚几代人的关系的转变,别做害人害己的事。

03

父母走了,家就彻底散了。

父母很老的时候,走不动了,那就要及时把自己的财产,进行彻底的分配。

千万不要对儿女说:“以后这些东西是大家的,大家一起用,一起维系家庭。”这在一厢情愿的做法,会导致儿女以后的矛盾越来越大。

一个家庭,一日三餐,都是两大桌人吃饭,这开销谁给,如果是大家分派,又按照什么规则分派?

这孩子哭闹,谁来管理;水电费如何给......想起这一系列的麻烦,还不如一个人单打独斗。

不管老父母是否愿意,在老父母过世之后,兄弟姐妹把东西分走了,那就“大家”彻底没有了。

就算老父母的房子还在,也只是给了某一个人,或者拆分了。无法完整。

想一想百年之后的情况,老人就会越发清楚,这家,是一个动态的概念,家人的关系,注定会变得很淡。

04

强扭的瓜不甜,强求的缘不在。

人老了,过好自己的小日子,放手儿女,就再好不过了。

在不远不近的地方,看着儿女慢慢成长,什么都不做,也就是对儿女最好的帮助。

俗话说:“一母生九子,连母十个样。”

都不是一个样子的人,捆绑在一起,就是乌合之众,还处处充满了暗算。

大家散开了,不是坏事,而是奔赴前程。